船舶甲板作为船舶作业的核心区域,其监控摄像机的设置需围绕环境适应性、覆盖范围、功能需求及系统集成性展开,具体需求如下:
环境防护等级要求
摄像机需具备IP68或更高防护等级,以应对甲板长期暴露于盐雾、潮湿、雨水及海浪飞溅的恶劣环境。外壳材料应选用耐腐蚀的316L不锈钢或高强度工程塑料,镜头及接口处需做防水密封处理,防止内部元件因腐蚀或进水损坏。同时,设备需通过盐雾测试(如48小时以上连续喷雾)及高温高湿循环测试,确保在极端气候下稳定运行。
动态覆盖与多角度布局
甲板区域通常包含货物装卸区、系泊设备区、通道及应急出口等,摄像机需根据功能分区设置不同安装高度和角度。例如,货物装卸区需采用可旋转云台摄像机,支持360度水平旋转及±90度垂直调节,以跟踪吊机作业轨迹;系泊区需安装广角固定摄像机,覆盖整个缆绳操作范围;通道及楼梯口则需配置低照度摄像机,确保夜间人员移动的清晰捕捉。相邻摄像机覆盖范围应重叠20%-30%,避免监控盲区。
低照度与宽动态性能
甲板夜间作业依赖照明设备,但光线分布不均易导致局部过曝或欠曝。摄像机需具备0.001Lux及以下的超低照度性能,并支持强光抑制(HLC)和宽动态范围(WDR,≥120dB),以同时清晰呈现高亮度区域(如探照灯照射处)和阴影区域(如货物堆叠下方)的细节。此外,红外补光灯的照射距离应覆盖甲板最远端(通常≥50米),且需配备智能调光功能,避免近距离反光干扰。
防抖与抗冲击设计
船舶航行时甲板会产生持续振动,尤其在恶劣海况下,摄像机需内置电子防抖(EIS)或机械防抖(OIS)模块,确保画面稳定不抖动。同时,设备外壳需通过IK10及以上防冲击认证,能够承受10焦耳能量的冲击(如重物掉落或人员碰撞),避免镜头或内部结构损坏。
智能分析功能集成
摄像机需支持边缘计算能力,内置行为分析算法,例如:
人员安全监测:识别未佩戴安全帽、进入危险区域或违规操作设备等行为;
货物状态检测:通过轮廓分析判断货物堆放是否超限或倾斜;
火灾预警:结合红外热成像或烟雾检测算法,实时监测高温异常点;
入侵检测:划定电子围栏,对非授权进入甲板区域的人员或物体发出警报。
分析结果需通过ONVIF或GB/T 28181等标准协议实时上传至船舶监控中心。
网络冗余与数据安全
摄像机应支持双网卡设计,可同时接入船舶有线网络(如工业以太网)和无线备份网络(如Wi-Fi 6或5G专网),确保单点故障时监控不中断。数据传输需采用AES-256加密,并支持VLAN隔离,防止非法访问或数据篡改。存储方面,除本地SD卡缓存(≥256GB)外,需支持NTP时间同步及RTSP/RTMP流媒体协议,便于与船舶综合管理系统(IMS)对接。
电源与安装灵活性
设备需支持宽电压输入(DC12V-48V或AC85V-265V),并配备过压、过流及反接保护电路,适应船舶电网波动。安装方式应提供多种选项,如壁装、柱装或吊装,并配备可调节支架,便于根据甲板结构(如桅杆、货舱围板)调整监控角度。对于临时监控需求,可选用便携式电池供电摄像机(续航≥8小时),支持快速部署与回收。
电磁兼容性与防雷设计
船舶甲板布满大型电机、雷达及通信设备,摄像机需通过IEC 61000-4系列电磁兼容测试,抵抗±4kV群脉冲干扰及10V/m射频场辐射。防雷方面,设备需集成气体放电管(GDT)或TVS二极管,保护电路免受雷击或静电冲击(浪涌电流≥8kA),同时接地端子需符合船舶接地规范(电阻≤0.1Ω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