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S
紧密跟随国家产业指导及技术发展
宽动态船舶监控摄像机功能浏览数:9

宽动态船舶监控摄像机通过优化光学与图像处理技术,专门针对船舶场景中复杂的光照条件设计,其核心功能可分解为以下技术实现与应用场景的深度结合:

1. 极端光照对比下的细节还原

船舶监控常面临甲板强光与舱内阴影共存的场景(如正午阳光下驾驶台与舷梯阴影的动态范围差超过120dB)。宽动态摄像机通过双传感器架构或单传感器双曝光技术,在同一帧内分别捕捉高光区域(短曝光)和低光区域(长曝光)的原始数据。例如,当阳光直射甲板时,短曝光通道可清晰呈现金属栏杆的反光细节,长曝光通道则能捕捉到舷梯下方阴影中的人员活动轨迹,随后通过非线性融合算法将两通道数据合成,避免传统摄像机因过曝或欠曝导致的局部信息丢失。

2. 逆光场景下的目标识别强化

在船舶进出港或靠泊作业中,逆光环境(如太阳位于舷侧)会导致监控画面中目标物体(如缆绳、引航员)呈现为黑色剪影。宽动态技术通过局部色调映射算法,对逆光区域进行动态亮度增强,同时抑制高光区域的溢出。具体而言,算法将画面分割为多个区域,根据每个区域的平均亮度计算增益系数,对暗区实施梯度式提亮(如从边缘向中心逐步增强),避免因全局提亮导致的背景过曝。例如,在逆光缆绳监控中,该技术可清晰显示缆绳的缠绕状态及磨损痕迹,为操作人员提供决策依据。

3. 动态场景下的帧同步稳定性

船舶航行时,海浪波动会导致监控画面频繁抖动,传统宽动态摄像机在双曝光合成过程中易因帧间错位产生“鬼影”或拖尾现象。新型宽动态摄像机通过集成陀螺仪与加速度计,实时监测摄像机振动参数,并同步调整双曝光时序。例如,当检测到船体向上颠簸时,系统自动缩短长曝光与短曝光的间隔时间(从10ms压缩至5ms),确保两帧数据在时间轴上高度对齐,合成后的图像无运动模糊。此外,部分机型采用全局快门传感器,彻底消除滚动快门导致的果冻效应,进一步提升动态场景成像质量。

4. 多光谱融合的夜间宽动态支持

夜间船舶监控需同时应对甲板灯光(高亮度点光源)与周围黑暗环境(低照度区域)的对比。宽动态摄像机通过红外与可见光双通道设计,在微光条件下自动激活红外补光灯,并同步采集可见光与红外图像数据。算法层面,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特征融合模型,将红外图像的轮廓信息(如人员位置、设备边界)与可见光图像的色彩细节(如标识颜色、油污痕迹)进行空间对齐与权重分配。例如,在夜间货舱监控中,该技术可同时呈现货物堆放的彩色编码(如危险品标识)与人员移动轨迹,突破传统红外摄像机仅能输出黑白图像的局限。

5. 防腐蚀环境下的光学补偿

船舶盐雾环境会导致镜头镀膜层腐蚀,引发光线散射与色偏,进而降低宽动态效果。摄像机通过采用纳米级疏水镀膜技术,在镜头表面形成分子级排列的氟化物涂层,使盐雾颗粒无法附着,同时将光线透过率维持在98%以上。此外,针对长期使用后可能出现的镀膜老化问题,内置光学补偿模块可实时监测镜头透光率变化,并通过算法修正色温偏移(如补偿因镀膜脱落导致的黄色色偏),确保宽动态合成后的图像色彩还原度符合行业标准(如ΔE≤3)。

6. 与船舶导航系统的数据联动

宽动态摄像机可接入船舶AIS(自动识别系统)与雷达数据,实现监控画面与航行状态的智能关联。例如,当雷达检测到附近小艇靠近时,摄像机自动标记其位置并切换至高动态范围模式,强化对小艇轮廓及人员动作的捕捉;同时,结合AIS提供的船舶吃水深度数据,动态调整监控区域(如根据潮汐变化自动跟踪码头与船舷的间隙),避免因视角固定导致的监控盲区。此外,输出的宽动态图像可叠加航向、航速等元数据,为事故回溯提供多维信息。

7. 低带宽下的高效传输优化

宽动态图像数据量是普通图像的2-3倍,对船舶卫星通信带宽构成挑战。摄像机通过ROI(感兴趣区域)编码技术,优先保证关键区域(如驾驶台、机舱入口)的宽动态效果,对非关键区域(如空白甲板)采用普通动态范围编码。例如,在监控驾驶台操作时,系统将80%的码率分配给窗内仪表盘与舷外视野的合成区域,剩余20%用于背景画面压缩,在1Mbps带宽下仍可实现720P分辨率的实时宽动态传输。同时,支持H.265+/SVAC等智能编码协议,进一步降低30%-50%的带宽占用。




服务热线:

13588090990 微信同号

地址: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文二路391号
邮箱:273733131@qq.com

版权所有 © 杭州赛可灵电气科技有限公司隐私条款
浙ICP备2021036695号-1 浙公网备33010602012349